l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對付拖延症的方法

Dec. 21 21:45~22:36

螢幕截圖 2014-12-22 22.35.10

畫面節錄自youtube。

 

幾天前朋友介紹一個對岸網路節目「羅輯思維(罗辑思维)」,講者自稱「羅胖子」。Teddy抱著好奇的心態聽聽看,沒想到還挺有意思的,連續聽了好幾集。其中有一集〈大家都有拖延症〉提出三個對付拖延症的方法,Teddy覺得和自己的做事經驗很接近,今天介紹給鄉民認識,順便補充Teddy自己的經驗。

先談談什麼是拖延症,拖延症就是明知道有重要的事情要做,而且如果沒有完成自己的內心會感到很愧疚,但是卻東拖西拉地不肯動手。不知到鄉民們有沒有這種經驗,Teddy倒是有非常多拖延症上身的體驗,尤其是在念書寫論文的那段時間。

在〈大家都有拖延症〉所介紹的三種處理拖延症的方法分別是:

  • 將創造性的任務分解為機械性的勞動:羅胖子舉了一個例子,當他高中的時候一拿起歷史、地理課本,專注不到五分鐘就想睡覺。於是他改變方法,採用將這些書全部抄寫五遍。經過抄寫五遍的「勞動」過程,講者說他大學聯考成績還不錯。Teddy覺得這個做法某種程度是可行的(稍後會提到Teddy的修正版),不過這個例子好像有點講不通,因為「背書、讀書」可以歸類為「創造性的任務」嗎?
  • 讓種子飛一會:先強迫自己花一點時間去理解所要完成任務的內容,然後把這件事放在心裡當成背景工作(background job),給一段醞釀、發酵的時間,待時機成熟日便可完成。
  • 利用群體力量:找一群人群策群力逼著自己一起完成。

***

羅胖子提到很多人建議利用「將大工作切成小工作」的方式來處理拖延症並不可行,因為想拖延的人再小的工作都會拖延。他認為拖延的一種主要原因是因為工作的類型是屬於創造型工作,所以只要把創造型工作轉化成機械性勞動,就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但是,要如何把「創造型工作轉化成機械性勞動」呢?這太難了。例如,Teddy要寫一本「設計模式的逆襲」的書,這算是創造型工作。這個工作要如何轉化成「機械性勞動」?把GoF的書拿出來抄五遍?

Teddy覺得第一條規則如果改成「將大工作切成小工作」加上「熟能生巧」,也許會比較合適一些。例如,要一口氣寫一本書比較不容易,但是每天或每周寫一篇文章就比較容易(大工作切成小工作)。但是,對於尚未熟練寫作的人而言,一周寫一篇文章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要想辦法讓「寫(小)文章」這件事便成一種習慣,「熟能生巧」之後就可以積少成多。

要如何「熟能生巧」呢?這時候也許可以套用「將創造型工作轉化成機械性勞動」的方法,例如先從抄寫別人的文章開始。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機械性地抄寫三百篇文章之後,應該有辦法慢慢寫出自己的文章。

***

最後補充一點,Teddy自己面對思考性工作的時候,注意力其實是沒辦法持續很久。所以在達成一個小段落思考工作之後,會讓自己轉換工作類型,做些小勞動性工作,例如擦地板、洗碗、洗衣服。勞動結束之後,反倒可以繼續延長思考性工作的時間(不過一天之內這招不能用太多次,因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

友藏內心獨白:這有科學根據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