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觀察者效應

March 18 15:55~16:45

螢幕截圖 2015-03-18 15.46.24

 

養了Eiffel之後,忍不住經常想幫牠拍照。昨天看牠快在Teddy的MBA(筆電)上睡著,立刻拿起手機想要偷偷拍下牠打瞌睡的樣子。沒想到貓的聽覺異常靈敏,當Teddy喬好拍照位置之後,牠又睜開眼睛,原本想拍的那一剎那又沒抓住。

這讓Teddy想起物理學上的一個特性,叫做「觀察者效應」,以下是維基百科的解釋:

根據量子測量理論,測量必定會造成或大或小的攪擾,這觀察者效應是無可避免的──可以更準確地測量位置,但動量必遭遇更大的攪擾;可以更準確地測量動量,但位置必遭遇更大的攪擾。

簡單的說,觀察者的舉動影響了被觀察的對像

***

Teddy在當顧問的時候,經常需要近身觀察團隊。有時候公司主管會問,明明團隊成員有問題,為什麼不 就地正法 當下立刻糾正,而是要等事後找來「聊天」,有時候甚至是完全沒有任何動作。

當下立刻糾正,或是事後檢討,都是提供意見的常見方法。當下糾正的好處是,情境已經存在,可以立即體會,回饋時間最快。缺點是如果團隊成員只要犯一點小錯就被糾正,到最後可能大家乾脆什麼都不做,以免自曝其短。另一個問題是如果被糾正的對象不服,勢必引發討論。如果討論時間過長,反倒影響了原本正在進行的活動,這樣也不好。

如果參與的目的只是為了觀察,Teddy覺得觀察者儘量不要干涉被觀察的對像,這樣比較容易看到實際狀況。

如果參與的目的不僅止於觀察,而是成為團隊的一份子,就可以考慮多些立即回饋。但「立即回饋」並不表示一定要說些什麼,有時候就是讓問題發生、暴露出來,讓團隊不同的意見可以浮上檯面。接著就是要給團隊一段時間去醞釀,讓他們自己有機會嘗試去解決。如果不行,此時在出面引導也不遲。

***

身為主管,可能希望自己的團隊可以達到自我管理的境界,遇到問題會自己盡力找出最佳方案來解決,能夠不斷成長與持續改善。這種能力不會一夕發生。這是一種對於 人生 工作模式的覺悟旁人只能指點,不能代勞就像Alexander在《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書中所說的:

It is a process which brings order out of nothing but ourselves; it cannot be attained, but it will happen of its own accord, if we will only let it.

螢幕截圖 2015-03-18 16.32.26

***

要讓小孩成長,做父母的首先要學會放手。

If we will only let it.

***

友藏內心獨白:一定要這麼玄嗎!

1 則留言:

  1. 不知道跟測不準原理是不是同一個東西: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D%E7%A1%AE%E5%AE%9A%E6%80%A7%E5%8E%9F%E7%90%86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