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看圖說故事(2):從線性到地圖

July 09 10:30~11:51

螢幕截圖 2015-07-09 10.39.55

▲圖1:典型的用戶旅程(user journey)(節錄自《Understanding Context》)

 

昨天在〈找一個懂你的人〉Teddy提到在《Understanding Context》書中偶然看到作者參考了Christopher Alexander的〈A City Is Not a Tree〉這篇文章,今天順便介紹一下這本書為何會參考〈A City Is Not a Tree〉的原因。

首先看到圖1,將用戶故事(user story)依據時間先後順序想像成一段旅程,是一種常見的user story分技巧。以線上購物系統為例,鄉民們可以將使用者在上購物的行為,依據時間先後展開成一個用戶旅程,然後在這段旅程中再擷取出個別的user story。

螢幕截圖 2015-07-09 11.07.11

▲超級簡化版的一小段線上購物系統用戶旅程

 

作者認為用戶旅程只反映出一段線性的使用情境,如同圖1的藍色圈圈,雖然抓住了某些焦點,但也忽略了許多背景資訊contextual background,圖1的灰色圈圈)。

***

此時作者提到Alexander在〈A City Is Not a Tree〉所談論的一個觀點:「城市並非簡單的樹狀結構,每個節點之間只透過父結點溝通。城市應該是由許多相互重疊的半格(semilattice)所組成,擁有複雜的互動關係。」作者認同這觀點,如圖2所示,在書中建議可以採用「拼貼」(collage)的方式,從不同的視角來捕捉用戶的行為,以減少被忽略的背景資訊。

螢幕截圖 2015-07-09 10.41.45

▲圖2:同時考慮多個背景資訊,從中觀察不同用戶旅程彼此相互影響的關係。

***

Scrum告訴我們把需求放在一個線性(一維)的product backlog(產品代辦清單)裡面,雖然方便排列優先順序,但過於簡化的一維觀點容易落入見樹不見林的缺點。所以後來有人建議product backlog採用user story map(用戶故事地圖)的形式來管理,捨棄原本的線性列表。

地圖不但可以提供產品概觀,也支援同時考量多種角色的用戶在相同旅程中的互動關係,保留較多的背景資訊。Understanding Context》書中的這兩張圖,也呼應了相同的看法。

***

友藏內心獨白:從列表到地圖,這也是一種持續改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