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2020年3月12日 星期四

英文不好

March 12 22:08~10:50


今天在北科大上軟體架構,有一位同學說他英文不好所以不知道怎麼表達作業中的一個名詞。後來我請這位同學上台畫給大家看,反正Quality Without A Name,名字雖然很重要可以幫助溝通,但名字背後所要表達的Quality更重要。

回家後想起幾年前有一位設計模式入門班的學員跟Teddy聊天時提到他有一個學習上的困擾:「我英文不好,有些patterns的英文名字記不起來,一些英文專有名詞也聽不太懂。」

在科技業走跳,英文程度好當然是大大加分的能力,甚至有不少人專案能力中等,但靠著流利的英文能力在公司(特別是外商公司)很吃得開。

但是,先不要想太遠,拉回現況,這位學員當下在學習設計模式,每一個patterns的英文名字一下子記不起來沒關係,先記中文就好。專有名詞聽不懂或看不懂,現在Google翻譯那麼方便,用軟體幫忙解決就好。真的都查不到,也可以問周邊的同事、朋友或臉書(凡事問臉書XD)。

***

英文能力目前不好,這是事實,但和學習設計模式絕對沒有必然的關係。與其不斷掛念著自己的短處而妨礙自己發展長處的機會,還不如先誠實承認自己的短處,放下它然後認真精進自己的長處。等待自己的長處發光發亮的一刻,建立信心之後,再回頭看看,也許此時原本認為的短處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也有可能此時的自己已非吳下阿蒙,學習力已經增加,依據需要加強必備的英文能力即可。把學習英文當成產品釋出規劃,找到自己所需英文能力的MVP—最小可行性產品。

***

英文能力不能幫助你成長,只有你自己可以。

***

友藏內心獨白:先建立舒適圈再考慮跳出舒適圈。

2020年3月11日 星期三

可是誤一生

March 11 12:36~13:47

▲Ada:我有問題!


可是思維

成立泰迪軟體這些年,教過的學員也有數幾千人次。Teddy很歡迎學員發問,從問題中可以了解學員的困難以及學習狀況,也可以檢驗自己的知識是否足以回答問題,並刺激自己思考的角度。

但有一種學員的反應讓Teddy很無言,Teddy稱之為可是學員,他們總是在聽了你的建議之後,經常使用可是作為拒絕改變的藉口。

***

可是學員:我們軟體的bug很多,有沒有什麼做法可以改善這個問題?

Teddy:你們有寫單元測試嗎?

可是學員:沒有。

Teddy:是不是可以考慮先從寫單元測試開始,至少可以確定基本軟體元件的正確性。

可是學員:可是我們工程師都沒時間啊,程式就寫不完了不可能要求他們寫單元測試。而且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寫,專案時程那麼趕也沒時間讓他們學。要讓他們寫單元測試這不可能啦。

Teddy:Code review呢?

可是學員:可是我們工程師程度都不好,沒有能力review別人的程式。

Teddy:難道都沒有資深工程師嗎?

可是學員:是有幾位資深工程師,可是他們覺得code review很浪費時間,沒人想做。

Teddy:是不是可以跟團隊成員溝通,透過code review可以協助資淺人員能力成長,改善產品品質,提升整個團隊的能力?

可是學員:可是公司也不想浪費資深人員的時間,畢竟他們的薪水比較高。公司希望他們專心開發核心程式,而不是花時間去幫其他人做code review。

Teddy內心獨白: (我的棍子放在哪裡!)

Teddy:有試過Pair Programming嗎?

可是學員:我在社群活動中有聽過Pair Programming介紹,可是公司一定不會同意。專案那麼趕怎麼可能讓兩個人一起寫程式,這不可能,打死都不可能。

Teddy:那……找QA或工讀生,用人工測試呢?

可是學員:可是公司根本沒有QA部門,也不可能撥預算找工讀生來測試。

Teddy:那還有一招,外包給客戶,請客戶幫你們測了

可是學員: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啊。

***

挑戰現況

凡事把可是兩字掛在嘴邊,很可能是一種不思改變只想找藉口拒絕改變的反射性動作。如果只是朋友之間互相訴苦,並不是真的想解決問題,那倒也無妨。但若是工作上遇到問題也抱持著這種心態,就無法突破現況並有所改善。

軟體工程,特別是敏捷實務做法,並不是什麼艱深理論,都是經過多年、多人、多團隊、多公司的實務經驗。也許這些經驗與你自己目前狀況不符,但也不要立刻否定,先把它當成一種假設,然後思考要做出何種改變、要如何努力,才有可能讓假設成真。

學員:我們軟體的bug很多,有沒有什麼做法可以改善這個問題?

Teddy:你們有寫單元測試嗎?

學員:沒有。

Teddy:是不是可以考慮先從寫單元測試開始,至少可以確定基本軟體元件的正確性。

學員:我們工程師都忙到沒時間,程式寫不完了要如何讓他們願意寫單元測試?

Teddy:你們應該是把寫production code和test code 看作是兩件事,而工作上只有要求完成production code即可,才會有這種「程式都寫不完了哪有時間寫測試」的想法。

學員:對啊,不都是這樣嗎?

Teddy:我認為單元測試是開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做完的定義不是只有production code寫好就可以,應該也要包含足夠的單元測試。這在敏捷開發(Scrum)裡面叫做DoD—Definition of Done。藉由調整DoD(逐步增強),可以改善團隊的產品品質。

學員:聽起來滿有趣的,但我們團隊目前都沒有這樣的觀念,還是停留在犧牲品質以便趕上進度的狀況。短期間或許可以交差,但是對公司來說中長期發展會受到傷害。像最近客戶對於品質不良的抱怨聲音就很大,而且團隊成員工作也沒有成就感,流動率很高。

Teddy:解決方法不一定只有或只是單元測試,還有很多種解決方案,依據你們專案的情境(Context)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

學員:我回去跟我老闆討論一下,看看有沒有可能找一個新的小專案來試看看,做出一些改變。

***

想解決問題但卻不想做出任何改變,只想從別人口中聽到「你好辛苦」、「你好委屈」、「你好棒棒」、「公司好爛」、「同事好混」這類的話,那還是不要開口問Teddy問題好了。

***

友藏內心獨白:這樣不就不溫柔了XD。

2020年3月10日 星期二

相依不相依

March 10 15:18~16:31

▲圖1:Customer/Supplier(客戶與供應商)關係圖


上下游相依性

相依性,或稱為依賴耦合,無論是在做人做事,或是在軟體開發上,都是一種讓人又愛又恨的特性。

父母對妳的男朋友不滿意,嫌他太窮、薪水太低,因此反對妳的婚事。妳不敢違背父母,也不想分手,因此一直處在進退兩難之間,終生大事的時程(schedule)因此被延誤了。身為專案經理的妳,卻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你的部門需要客服部門提供API讓你們查詢並分析客訴情況與進貨廠商之間的關係,但是客服部門覺得這不是他們的工作,而且他們太忙根本沒有時間可以幫你們開發這個API。這件工作一直卡住,從老闆的眼中看來,工作交派給你的部門但卻一直沒有完成,你的部門因此黑掉,黑到發亮。

以上例子如圖1所示,女兒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你的部門和客服部門之間的關係,稱為Customer/Supplier(客戶與供應商),父母、客服部門是供應商,是價值鏈的上游(upstream),女兒、你的部門是客戶,是價值鏈的游(downstream)

***

解決方案

當兩個個體或組織屬於Customer/Supplier關係,而Supplier佔有絕對主導權或是完全不想鳥你的時候,身處於下游的Customer做起事來就會很辛苦。為了獲得父母的支援,妳可能選擇遵從他們的想法(Conformist):「好吧,既然父母不喜歡這個男朋友,我就再找一個合他們意的對象」,不然就擺爛裝傻雙方僵在哪邊。

除了完全服從之外,你還可以選擇切斷對上游的依賴。反正結婚後不想拿家裡的好處,就走自己的路(Separate Way)吧。

但如果你父母是好野人,完全切斷來自他們的幫助有時並不是明智之舉,因為妳可能會損失少奮鬥10年的機會。但妳又不想委屈自己放棄目前交往的對象,此時可以考慮找一個中間人,吸收父母之間對於妳男朋友不滿的負能量,在婚後一方面應付父母,另一方面保持自己家庭和樂。這個防止毀壞層Anticorruption Layer)可以由妳自己當任,或是找父母信任的第三人,例如家族中的開明長輩或自己的哥哥、姊姊。

以上三種解法:Conformist、Separate Way、Anticorruption Layer,就是在《Domain-Driven Design》書中提到的三種不同的Bounded Context之間的關係。

除了上述這三種關係,還有第四種選擇可以避免下游被上游綁架,就是套用Dependency Inverse Principle相依反轉原則),如圖2所示。


▲圖2:套用相依反轉原則改變上下游的相依性


你不用無止境地等待客服部門提供API,反之,幫你所需要使用的服務定義一個介面,然後便可以依據此介面開始開發程式。等程式寫好,你便可以跟老闆回報進度。

你:報告老闆,您要的功能我們開發好了。

老闆:我看看……嗯,沒錯,這就是我要的功能。什麼時候可以上線使用?

你:我們的部分已經沒問題了,但是客服部門還沒有完成他們的開放資料API,實際上線時間要問客服部門。

老闆:客服部門的人在嗎?!

透過相依反轉原則,你成功把球丟給客服部門,進度就不是卡在你們這邊了。

***

友藏內心獨白:等來等去等成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