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04 09:52~11:19
▲學習的過程就是填滿圖形。
加法
老子說:「為學日益」。學習者,心中有一個學習的標的物(目標),例如設計模式、敏捷開發、軟體架構、人工智慧、大數據、領域驅動開發、測試驅動開發等。
這個目標,在學習者的心中形成某種形狀(form),它可能長得像圓形、三角形、不規則圖形。這個形狀的邊界(boundary)界定了學習者的守備範圍,邊界以內屬於學習內容,邊界以外屬於脈絡、背景知識(context)。隨著學習進程,範圍可能會改變,但它總是一個有邊界的形狀,不管這個形狀長得像什麼圖形。
這個形狀一開始是空的,因為學習者還沒學會所需的知識。他藉由讀書、上課、討論、Google、練習、參加社群聚會、模仿、實作等方式,充實自己,填滿這個圖形。
***
智光忽明忽滅
▲從某個角度來看,形狀好像已經填滿了。
在某些片刻,學習者一度以為自己已經完全掌握學習內容,他可以正確回答許多(特定)問題,相當於考試獲得100分的喜悅。他自得意滿地認為,形狀好像已經填滿了。
***
▲換個角度才發現空白處還很多。
但換個角度、換個環境、換個題目、換個發問方式、換個時間、換個專案、換個公司,此時才發現原來形狀之中空白之處還很多,還需要精進學習。
***
▲總是還有填不滿的空隙。
有一天,這位學習者越來越博學,領域知識的名詞幾乎都已經收集得差不多了,如果參加全國性考試一定可以得高分。但是,形狀還沒填滿,還是有一些空隙。
***
變成厲害的人
敏捷宣言說:
藉著親自並協助他人進行軟體開發,
我們正致力於發掘更優良的軟體開發方法。
software by doing it and helping others do it.)
學習者自己變得厲害只是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他還需要練習幫助別人,讓別人在他的幫助之下,有能力完成原本認為很困難無法做到的事情,成為Kent Beck所說的那種「厲害的人」。
▲到了這個時候,形狀已經填滿。
***
減法
▲Quality without a name,特質本身非常具體,變成一個點。它沒有面積,不再是形狀。
老子的道德經在「為學日益」之後還有幾句:「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知識的累積,越來越多,就算此時自己覺得已經「收穫滿滿」,但這個收穫滿滿轉眼間又變成空。因為環境改變、領域改變、競爭者改變、專案改變、團隊改變、慾望改變,你滿別人比你更滿,不滿之心因而升起。
心永遠靜不下來。
Alexander在《Timeless Way of Building》書中提到學習模式(pattern)的過程也是如此,透過學習模式來重拾人們設計與建造建築的能力。但這不是終點,不是目的。透過這個過程,喚回人原有之本性、本能。之後,這些模式都要忘記。
金剛經云:「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聽佛說法(學習pattern),是為了開悟(追求quality)。有了quality之後,那些names、那些patterns,就可以捨棄了。
***
友藏內心獨白:試求未開悟前之心理陰影面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