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透過體驗理解

April 20 10:25~11:28

擷取1

▲從旅館往外拍的雪景

 

今年初以來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知道,但做不到,還算是知道嗎?

例如,有時候在Facebook上看到正在休假中的朋友不斷貼出洗板旅遊文,當下心中會想:「出去玩有必要把打卡當作麵包屑來標註行走路徑嗎?要不要直接即時轉播算了。」但是輪到自己出遊的時候,卻犯了同樣的毛病,不斷地想要張貼和旅遊相關的照片。

知道不應該這麼做,但自己卻做不到,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知道吧?

***

同樣的情境還有很多,例如有時候跟朋友討論事情…

Teddy:這個東西是這樣…那樣…

朋友:你說的這些我都知道啊。

過一陣子,朋友做了某種事…

Teddy:你不是說你都知道到,怎麼還會這麼做?

朋友:就…從失敗中學習嘛…

那你原本到底是真知道,還是假知道哩?!雖說敏捷開發鼓勵「從失敗中學習」,但是每次的學習都是有成本的。有些事情風險與不確定性並不高,並不需要所有事情都透過「從失敗中學習」。舉個例子:

Teddy:大便不可以吃喔。

鄉民甲:好,我知道了。

幾天後

鄉民甲:哇賽,大便真的好難吃啊。

Teddy:你真的好有實驗精神Surprised smile

***

今年二月底Teddy到日本關西小旅行5天,為了親身實踐「做到才等於知道的道理」,出發前決定旅行期間不在Facebook上張貼任何與此次旅行有關的訊息。剛開始真的有點手癢,看到美景、美食,忍不住想要打個卡,所幸都忍住了。在回國前的那個凌晨,京都附近下起雪來,冷冷的夜晚搭配雪景,怎麼可以不「炫耀 分享」給在台灣的親朋好友?

「三月雪耶!反正都要回國了,打卡一下也沒什麼關係吧。」這樣的想法不斷浮現在腦中,但此時想起呂世浩老師在「史記(一)」所講過的一句話:「要嘛不忍,要忍就一忍到底」,最後還是忍住沒有貼文,總算成功達成任務XD。

四月初又去了一趟日本關西,這次去的比較久,10天。同樣,10天內沒有貼任何和旅遊有關的訊息。有了上次經驗之後,這次輕輕鬆鬆達成任務。但是,就在回國不久在Facebook看到某人的留言,大意如下:「貼旅遊照片不是為了炫耀,而是希望年老之後有個回憶。」這句話又把Teddy打回原形,對啊,該做的事還是可以做,貼不貼旅遊照片不是重點,覺得想要記錄,就貼,怕吵到別人,就設定合適的閱讀權限即可。課題分離,別人要怎麼想自己也管不著,這麼簡單的道理,居然繞了一圈才體會到啊。

***

昨晚睡前把《史上最強哲學入門》翻了一下,書中提到:

在東方,人們認為,凡事一定都要伴隨著足以感覺到「啊,原來是這樣啊,是這種情形!我懂啦!」的強烈體驗或實際感受,才能夠算真正理解。而這種「透過體驗真正理解」的狀態,稱為「開悟」,以和一般的了解區別。這種「透過體驗真正理解」(開悟),與「知道知識」之間,有著奇大無比的差異。

建築師Alexander說:「A pattern is a process and a thing」,知道「thing」不算真的知道,除非把process也走過一次,透過體驗理解,才能算是真知。

***

友藏內心獨白:要從實踐來判斷。

1 則留言:

  1. 人的時間有限,而世界無窮,不可能每樣事都親身體驗,所以知道就是知道,不需要特地去體驗。難道你要去吸毒才知道吸毒的不好?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