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向大自然學設計

Sept. 16 21:30~23:25

螢幕快照 2012-09-16 下午10.13.10

上禮拜六和Kay去聽了「遇見大未來學堂系列講座4-向大自然學設計」,主講者是「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專案總監」江慧儀小姐。其實原本Kay要報名的是另外一場關於美術館介紹的講座,但不小心報錯名挑眉質疑。後來想說之前去台灣博物館聽過兩次演講,所邀請的講者都很棒,所以就將錯就錯去聽看看 XD。

先講一下結論:這個演講真的是太棒了,兩個小時的演講完全沒有冷場,Teddy非常喜歡演講的內容。

話說其實會想去聽這個演講,除了「將錯就錯」以外,還有兩個原因:

  • 演講的題目「向大自然學設計」,這個題目非常吸引Teddy,想要了解一下所謂向大自然學設計的內涵是什麼。
  • 演講介紹有提到「樸門(Permaculture)」,剛好這一陣子Teddy讀完褚士瑩先生的《在天涯的盡頭,歸零》這本書,書中也有稍微提到樸門永續農業經營的概念,所以對樸門有點興趣。

不曉得是不是前幾天下大雨的緣故,可以容納約60人的演講廳,只有十來個聽眾…Orz。Teddy偷聽到台博館的人在聊天說:「之前介紹巴黎都市與建築的講座,一下子就爆滿了。但是來參加這個遇見大未來系列講座的人都不太踴躍,可見大家對環境的關心還是比較不足 挑眉質疑」正當演講時間快到的時候,台博館的人突然宣布:「講者還在路上,會稍微晚到,請各位耐心等候」。此時Teddy心裡在想:「那有人演講還遲到的!」。後來講者來了之後(只晚到三分鐘),她說她住在新店山區,出門之後才發現道路坍方,所以一路上車行速度很慢。啊,原來如此,當天Teddy也有看到新聞報導,新店的新烏路因為下大雨而有多處坍方。當下覺得:「我們都是氣候變遷的受害者啊」。

演講的過程中,講者首先解釋Permaculture的由來、三個核心精神(關心地球、關心人類、共享多餘)、以及Permaculture的十二個設計原則(Observe and interact、Catch and store energy、Obtain a yield、Apply self-regulation and accept feedback、Use and value renewable resources and services、Produce no waste、Design from patterns to details、Integrate rather than segregate、Use small and slow solutions、Use and value diversity、Use edges and value the marginal、Creatively use and respond to change,請參考維基百科)。藉著講解說明natural pattern(自然模式)的概念,permaculture的設計很多是師法自然模式。講完基本概念之後,講者用一連串的圖片與實際案例,向聽眾說明如何實踐permaculture。

***

在聽演講的過程中,Teddy有兩個感覺:

  • Permaculture的許多想法,怎麼跟Christopher Alexander的pattern和pattern language方法那麼的相似啊(剛剛Google一下,還真的有人幫Permaculture寫了一個pattern language耶。所以來上這個「模式入門第一堂課:30 分鐘寫出一個模式」是很有用滴XD
  • Permaculture的設計原則,有些和敏捷精神也很像啊。

可能是因為上述兩個原因,所以Teddy特別能夠體會講者在演講中所提到的每一個實際例子。

鄉民甲:你是手上拿著鐵鎚,就把所有的東西都看成釘子了吧 挑眉質疑

***

講者有寫了一本書,叫做《向大自然學設計-Permaculture啟發綠生活的無限可能》,Teddy剛剛已經上網買了一本,希望能夠從中學習到更多有趣的知識。

最後還有一個重點,講者提到創辦Permaculture的兩位重要人物Bill Mollison和David Holmgren。據講者表示,Bill Mollison是David Holmgren的老師,兩位都是澳洲人。為了實踐與實驗Permaculture,David Holmgren在澳洲身體力行了30年,自覺有用並開始推廣。Teddy覺得這種「傻的願意相信」的態度很重要,唯有徹底身體力行過後,再來表示贊成或反對,這樣會比較有說服力。Teddy採用過waterfall流程好幾年的時間,覺得不好。後來學了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在一個專案上努力試了一年,學到了Use Case Driven、Architecture Centric的精神,但還是覺得RUP太過沉重。後來接觸到XP,十多年來試了很多XP的實務做法,覺得的確可以有效地幫助軟體開發。又在因緣際會之下,去上了CMMI的訓練課程,也在學校修了一學期的PSP(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個人軟體程序 ),自己也持續寫了4-5年的timelog,又在好幾個國科會自由軟體計畫中,寫了幾年的Lightweight CMMI文件…Orz。也算是某種程度深刻體驗到這種「無法測量,就無法改善」的流程管理方式的優缺點。近幾年接觸了Scrum、Lean,到現在也是實際用了四年多,才慢慢有點體會。

台灣人都很聰明,都希望能夠找到「一步到位」的方法,來提升自己、團隊、公司的能力。但有些事情,就是需要時間的累積,有時候需要有點「傻的願意相信」的精神,用「之字前進」的方式,火車才爬得上阿里山啊。

***

友藏內心獨白:這是什麼狀況,感想和演講內容毫無直接關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