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增加敏捷性的一種方法

March 20 16:04~17:20

螢幕截圖 2015-03-20 17.09.57

敏捷到拍不出清楚的照片 XD

 

成立泰迪軟體和出書之後,雖然不是很有名,但一學期總是會接到1~2次學校的演講邀約。數目雖然很少,但Teddy是一個非常懶惰的人,懶惰的程度大概可以用「能坐著就不站著,能躺著就不坐著」來形容。接到學校演講邀約第一時間雖然很想推掉,除了懶惰這個因素以外,加上錢很少而且通常大部份學生都一副愛聽不聽的死樣子,但由於活動屬於公益性質,基於回饋鄉里的高大上原則,地點再遠都理應答應。唯一可以拒絕的理由,就只剩下行程衝突了。

幾個月前,印象中是去年年底,有一個南部學校資工系的演講邀約,而且還指定演講內容要聽敏捷開發與Lean Startup。當時Teddy打開Google Calendar一看,2015年4月份行事曆上除了原本就排定的「出國考察」行程以外,其餘一片空白。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也就「只能」爽快答應。

前兩天接到另一個北部學校的演講邀約,這次邀請者想聽「例外處理」的題目。這個主題Teddy已經演講過好幾次,投影片都是現成的,無須額外花時間準備。無奈這學期(6月底前)禮拜三的時間Teddy已經有工作安排,依據first come, first served(先來先服務)的精神,只好婉拒對方。

***

今天想談一下「敏捷性」這個觀念。傳統上要規劃一件事,如果要避免意外發生,總是希望能夠提早做好充足的準備。在上述故事中,南部學校的朋友,因為課程有主題性,期待所邀請的對象都能出席,所以提早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就發出邀請通知。從好的方面來看,這是「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的做事心態。從負面的角度來挑毛病,七早八早就決定了課程內容與邀請的對象,一點都不敏捷啊。如果這段時間出現了更適合的講者,就失去了提供更好演講內容的機會。

相反地,北部的朋友做事非常「敏捷」,開學之後想到要找誰,再發信邀請即可,有種JIT(just in time)的fu。問題是,他們和「上游」(演講者)的關係並沒有那麼密切,在這種情況下,過少的up-front design(事前規劃)增加了失敗的風險。

***

精實開發的人說defer commitment(請參考〈推遲承諾〉):「把做決定的時間點推遲到不做決定的成本大於做決定的成本的那一刻」。從價值鏈或工作流程的角度來看,如果你(邀請單位)和上游(演講者)的關係很好,你甚至可以在演講前三天才通知講者也沒問題。反之,如果你和講者不熟,又想提升邀約成功的機會,則最好提早發出邀請。

扯了這麼多有的沒的,只想講一個觀念,就是「增進上下游之間的關係,可以增加敏捷性。」報告完畢。

***

友藏內心獨白:增進關係,嗯…。

3 則留言:

  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2. 居然被寫進來了! 感謝今天Teddy來幫要死不活的大學生上課! 與其說他們要死不活, 不如是說他們不敢大聲發言啦! 他們都會用唇語回答問題的. 十幾年的上課習慣要他們一上大學就改變, 說真的對他們也不公平. 根據其他老師的說法, 開課只要有抓到適合的學生族群, 以後狀況是會改善的. 這也是一種增進上下游關係啊!

    回覆刪除
  3. 這個好像不叫做敏捷吧? 比較像是螞蟻與蚱蜢的寓言故事,跟敏捷扯不上關係。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