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找一個懂你的人

July 02 12:57~14:15

螢幕截圖 2015-07-02 14.08.12

▲畫面節錄自作者論文

前幾天把今年初買的《Understanding Context: Environment,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拿出來翻了一下,在書中偶然看到作者參考了Christopher Alexander在1965年所寫的〈A City Is Not a Tree〉這篇文章,引起Teddy的興趣。多年前還在學校求學的時候,曾經讀過這篇文章,但是除了知道這篇文章的標題「城市不能用樹狀資料結構來表達」之外,其餘內容好像天書一樣,完全看不懂,不知道這篇文章的重點想要表達什麼。這次因為讀了《Understanding Context》,給了Teddy一個context(情境)。再回頭去讀〈A City Is Not a Tree〉,沒想到居然看出一點頭緒,非常開心。

帶著新的理解,又覺得應該回頭把Christopher Alexander的《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再讀一次,看看能不能讀出新的體會。

***

後來和朋友提到這段經歷,朋友不解的問:「讀這些有什麼用?

對啊,讀這些有什麼用?除了自爽以外,還真的沒有什麼立即的實用價值。

***

在寫這一篇文章的同時,突然想到每個人終其一生可能都在尋找一種認同,一個懂你的人。小時候希望老師、同學可以懂你;青春期希望男女朋友可以懂你;出社會之後希望老闆、主管、同事可以懂你;結婚之後希望另一半可以懂你;老了之後希望兒女可以懂你。在尋找的過程中,在不同的人身上總是會獲得不同程度的滿足與失落。

成立泰迪軟體之後,除了上課與提供顧問服務,其餘上班時間絕大多數都是自己一個人待在家裡寫部落格、看書、思考、發呆、製作教材。

▼今年一月多了Eiffel在身邊搗蛋(有點欠扁的表情挑眉質疑)。

螢幕截圖 2015-07-02 14.19.40

 

或許在不需要在意老闆或同事的眼光與看法,不必標榜與吹捧自己,不用討好客戶與鄉民,沒有要證明什麼或反證明什麼,不用造神,不寫paper的情況下,才有機會慢慢開始學著要如何做自己。

俗話說:「靠山山倒,靠人人跑,靠自己最好。」這個懂你的人很可能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當處在某種自由又孤獨的情境下,懂你的人就會出現。

讀這些有什麼用?不知道有什麼用也許就是它的用途。

***

友藏內心獨白:現在開放鄉民丟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