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無名天地之始

May 10 11:00~12:32

螢幕截圖 2016-05-10 11.05.15

 

昨天到某公司上Design Patterns課程,因為天數只有兩天且人數多達50幾位,所以上課前特別把教材做點調整,除了原本pattern的寫作練習,還多了使用pattern language解決大問題的練習。課程進行中有一位學員提問:「你說force是context的一部分,而且練習過程中我們發現找force並不容易,那為什麼不直接把force留在context裡面就好了,還要特別挑出來?

這個問題Teddy也曾經想過,pattern的寫作有好幾種格式,有些格式並沒有把force單獨「提煉」出來。例如GoF《Design Patterns》就沒有force這個段落,讀者需要自行到Motivation的段落文章中去尋找force的下落。因為force會型塑form(解決方案)的形狀,也是判斷設計是否合適的重要因素,所以Teddy認為,GoF《Design Patterns》這本書的最大缺憾,就是沒有把每一個pattern的force(以及problem)很清楚的條列出來,造成讀者最後關注的焦點都放在解決方案上面。GoF的pattern有13個元素,其中解決方案就佔了5個,包括Participatns,Structure,Collaborations, Implementation,Simple Code,讓人不注意也難。

回到學員的問題上,Teddy覺得把force單獨整理出來,可以幫助學習每一個pattern所要解決的問題,了解型塑解決方案的原因,以及從force被平衡的程度來判斷問題是否解到此即可,還是需要套其他pattern或方法繼續解下去,避免誤用設計模式或過度套用設計模式的狀況

***

回家之後突然想到《史上最強哲學入門》提到老子的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引用書中對於這段話的重點解釋:

  • 沒有名字的狀態,是天地的狀態(尚無萬物誕生的狀態)。
  • 有名字的狀態,是萬物之母(已有萬物誕生的狀態)。

也就是說:

  • 比天地還早存在的混沌之物,就是「道」。
  • 沒有名字的狀態=尚無萬物誕生的狀態=混沌=道。

▼回到pattern身上,如果把context看成一個「小宇宙」,當problem、force、form都尚未被從中區分出來的狀態,也許才是接近於「道」的狀態,一個沒有分別心的狀態。

螢幕截圖 2016-05-10 12.14.21

 

但是,這個狀態太高深莫測,過於玄妙凡人不易直接理解,所以只好起了分別心,幫其中若干重要元素取名,以便將它們從context區隔開來。也許這種區隔只是通往「設計之道」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並非終點。也許有一天無須區隔就是一種區隔。

***

友藏內心獨白:你真的知道你在講什麼嗎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