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Eiffel存在嗎?

May 25 12:12~13:15

2016-04-20 14.20.06 拷貝

▲Eiffel在午後看著窗外,思考自己是否存在的課題

 

Eiffel是Kay和Teddy養的一隻貓,剛領養她的時候,世界上只有三個人知道這件事:送養者、Kay和Teddy。後來Teddy在部落格寫了有關Eiffel的文章,知道Eiffel的人變多了。但是,對於不知道Eiffel的人而言,例如非洲草原上的遊牧民族,Eiffle是否存在?

這個問題,和著名的「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而沒有人在附近聽見,它有沒有發出聲音?」是一樣的。參考維基百科的說明,這個問題基本上有兩種看法:

  1. 存在就是被察覺到:被察覺到的東西才存在,否則它就不存在。所以從非洲草原上的遊牧民族的角度來看,他們根本不認識也不知道Eiffle,所以對他們而言Eiffel並不存在。
  2. 「是什麼」和它「看起來是什麼」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一個物體本身,它不辯自明的內在性質,和外來的、由別人所賦予的性質之間是不同的。因此物體可以不被感知地存在,就算非洲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沒有感知到Eiffle,但Eiffel本貓還是存在。

***

這兩種說法,好像都有道理。如果一個人的思維偏向「存在就是被察覺到」,在日常生活中就會想盡方法「刷存在感」,正所謂「我刷故我在」。網路時代,刷存在感的方法很多,寫部落格、在Facebook上發文、貼照片、實況轉播,針對爭議性的話題發表激烈言論、以分享為名達到自我行銷的目的等等。

思維偏向後者的人,不甚在意他人眼光,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以求得他人認同為出發點。這種人經常會讓人覺得孤僻、很兇、沒有親和力、沒有同理心、高傲、龜毛、難以接近、無感,或是「根本是個白癡」。

但人的行為並不是可以用簡單的二分法就可以解釋,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有時希望被察覺,有時又希望可以不被感知地存在。

***

Teddy相信「是什麼」和它「看起來是什麼」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所以Quality Without A Name(無名特質、有實無名)和A Name Without Quality(有名無實)這兩句話經常放在心中。當你追求Quality Without A Name,此時有沒有「名(名聲)」就不是關注的焦點。反之,當你的目的是追求「名」,只在意 KPI 存在感,那麼Quality經常是被忽略與犧牲的對象

追求「Quality Without A Name」到了一個極致,一不小心真的「Without A Name」,成為「不被感知地存在」。不但內心平靜,連口袋都變得非常平靜Sarcastic smile

***

友藏內心獨白:尚未開悟的「不被感知地存在」,還是希望三不五十能被感知一下下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