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精進

August 15 22:48~ August 16 00:45

螢幕截圖 2016-08-16 00.41.40

▲精進每天吃飯的次數與份量就可以精進自己的體重

 

幾個月前讀了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所寫得書《禪與日本文化》,書中提到禪對於日本的藝術、武士道、劍道、俳句、茶道以及與大自然相處之道的影響。鈴木大拙認為日本之所以是日本,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禪的影響。

看了《禪與日本文化》想起佛教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靜慮)、般若(智慧)。佛教認為六度是「六種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引用維基百科)。六度中的精進讓Teddy想起「豐田生產系統」的持續改善精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精進或是持續改善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修練,改善本身代表著要隨時專注當下的任何細節,並且願意打破現況挑戰不可知但可能會更好或更糟的未來。改善一次已經不容易了,要持續不間斷地改善則是難上加難。雖然說「活到老學到老」,但隨著年齡增長、體力與精神相對下降,對於持續改善的落實也越發困難。

***

一個多禮拜前決定未來幾個月多花點時間學習「領域驅動設計」(Domain-Driven Design;DDD)。DDD並不是什麼新概念,但之前並沒有特別去關注它,有好一段時間還誤以為它和Model-Driven Architecture(MDA)那種讓人看了很頭大的東西是類似的方法。

當時自己處在「自我感覺良好」的階段,覺得自己對於物件導向觀念、Design Pattern、Architecture Pattern,OOAD(物件導向分析與設計)以及軟體開發流程之間的搭配都已經非常熟悉了,少學一個「不那麼流行」的方法應該沒什麼影響。

一直到一年前在《Implementing Domain-Driven Design》書中讀到一句話:「The book Domain-Driven Design by Eric Evans presents what is essentially a large pattern language.」,看到「pattern langauge」這個字引起Teddy對於DDD的興趣,但當時很忙也沒心思去細看。可能是「緣份」到了,最近讀起DDD才發現居然是這麼有趣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和原本所學的所有東西(物件導向觀念、Design Pattern、Architecture Pattern,OOAD、軟體開發流程)不但沒有衝突,而且還可以把它們從頭到尾串起來。更難得的是DDD採取Teddy非常著迷的「pattern langauge」方法來表達它自己,有種「他鄉遇故知」的感覺。

***

在Scrum框架中藉由自省會議(retrospective meeting)讓團隊有一個持續改善的對話空間,但如果是個人呢?個人要如何自省?人不可能完美,因此發現不足並不困難,但如何在眾多的不足中間,找到自己最值得優先改善的項目,就沒有那麼簡單。

個人層次的精進與持續改善應該是很「私人」的議題,自我精進的領域將會型塑個人特質,無需因為你的親友或敵人做了什麼或不做什麼而被動式的去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在〈內省錯覺〉曾提到「愈是相信某種東西,愈是應該以更批判的角度來看待它。一個聰明的人不需要教條,讓自己成為自己的異教徒吧!

精進與持續改善,就從當自己的反對黨開始吧。

***

友藏內心獨白:自己反對自己,可能很快就神經錯亂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