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如何正確引用他人著作

August 16 09:53~11:40

螢幕截圖 2016-08-19 09.27.40

 

前一陣子在Facebook上看到某講師說數年前有學員A上過他的課之後把他的講義直接拿去使用,變成學員A自己開課的講義卻沒有註明出處。這種「向老師致敬」的情況隨著「自媒體」發達之後變得越來越常見,每個人都可以在部落格、Facebook、SlideShare或YouTube分享資料。

六年前Teddy在〈剽竊〉一文中談過抄襲的問題,簡單講剽竊就是「讓讀者誤以為你引用自別人的資料是你自己的創作」。有時候作者本身可能不是故意剽竊,而是不清楚怎樣的行為才算是剽竊,認為自己只是「合理使用」而且有給參考資料。今天來討論這個問題,看起來很容易判斷,實務上的確有些模糊的空間。

***

三種引用形式

最直接的剽竊就是引用他人資料沒給出處,不要以為這一點很容易避免,實際上到處都看得到「引用沒給出處」的情況。這裡的引用指下三種狀況:

  • Content:內容引用,舉凡語言、文字、圖片、影像、造型、設計等有實體產出的東西都算。
  • Structural:結構引用,參考別人作品的結構。例如Eric Evans的《Domain-Driven Design;DDD》是參考Alexander的Pattern Langauge結構(與想法)所寫成,就算Eric Evans在書中沒有直接引用Alexander著作的文字內容,但是因為他參考了Alexander著作的結構,所以還是要指明這種結構不是他自己發明的,是參考Alexander的著作。
  • Idea:想法引用,如上所說Eric Evans不但引用了Pattern Langauge結構來撰寫DDD Pattern,連Alexander如何套用Pattern Langauge解決問題的「想法」都一併引用了。Eric Evans有沒有給參考來源?當然有。

▼依據引用方式引用註明是否清楚,可以把剽竊狀況用下圖來表示。接下來談什麼叫做「引用註明

螢幕截圖 2016-08-16 13.20.45

***

引用註明

先排除惡意剽竊的情況不談,在第一次引用或引述(citation)別人資料的時候要「當下」指出參考來源便可避免剽竊嫌疑。請注意當下這兩個字,很多人寫了文章或做了投影片引用別人的資料,以為在最後放上「參考資料」給出引用來源就不算剽竊。錯,這還是算剽竊。舉個例子,你的投影片放了10張照片,其中只有一張是你自己拍的,其他九張取用自三個人的部落格或投影片。

▼在投影片最後你放上參考資料:

螢幕截圖 2016-08-16 10.45.30

 

請問這種引用方式讀者知道哪些照片是你拍的,哪些又是引用自其他人嗎?不知道。所以你有沒有剽竊?有剽竊。

***

重畫就變成我自己的嗎?

有些人以為使用別人的「圖片」(graph、diagram)只要自己重畫一次就沒有侵權的問題。如果這個邏輯成立,把別人的書拿來自己「手抄」一次再拿去賣也沒有侵權的問題?當然有。所以重畫圖片沒有給引用來源算不算剽竊?算剽竊。

但是網路發達之後有些圖片或照片是經由別人轉貼所看到,資料真正來源已不可考,這樣子要怎麼給引用來源?在這種情況下至少要註明「節錄自網路」表明不是自己的創作。

▼《User Story Mapping》書中有一個例子,作者引用了一個四格卡通但是他不知道資料來源,所以作者在書中談白承認「someone out there isn’t getting the credit he or she deserves.」(這個功勞要算在某人身上)。

螢幕截圖 2016-08-16 10.57.28

***

啊不就好棒棒

看到這裡鄉民們可能會想:「啊Teddy你不就好棒棒,都沒有犯過剽竊的毛病嗎?」有,當然有。有時候引用自己的著作但沒有給來源,這叫做「自我抄襲」。有時後演講引用某句話但忘了參考來源,只有口頭說明並沒有註明在投影片上。有時候上課整個主題都在講某本書就只有在最後列出該書以及引用時口頭說明沒有逐一註明在投影片上。有時候引用週遭朋友的話但為了「保護當事人」無法具名只能用「某人說」代表。有時候寫作的主要目的是介紹別人的著作(文章或書籍),可能會讓讀者分不清文章中哪些看法是引用,哪些是自己的意見。例如〈技術債要不要還?〉主要介紹「To Pay or Not to Pay Technical Debt」這篇文章,這一點當然一開頭就提到。在介紹的過程中,如果提到「To Pay or Not to Pay Technical Debt」的資料,要註明「文章說」或「作者說」。但有時候加太多「文章說」或「作者說」會讓整篇文章變得很難閱讀,所以對於沒有讀過「To Pay or Not to Pay Technical Debt」的讀者,可能會將某些引用資料的看法誤以為是Teddy的見解。這不是讀者的問題,而是作者要反省的問題。

曾經有鄉民用含蓄的方式跟Teddy說:「你的文章很喜歡引經據典,是要炫耀你自己讀過很多書嗎?」當然不是,只是儘量避免剽竊嫌移所以「在引用別人資料的時候當下指出參考來源」,如此而已。

***

結論

當你逐次把自己引用別人的資料明確指出來源之後,你會驚訝的發現原來自己的貢獻好少啊,沒有幾句話是自己的想法,都只是「轉述」別人的話意圖使自己看起來好棒棒而已。沒關係,這是學習必經的歷程。了解這個現象之後才可以激勵自己培養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再用打迷糊仗的方式copy別人的人生、話語、想法過一輩子。

***

友藏內心獨白:詳細給出參考資料是對自己有信心的一種表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