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 21 13:48~14:28 [2012]
前幾天在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高雄市政府幫「泡泡龍寶寶」(得了一種皮膚會不斷潰爛的疾病)辦了一場園遊會活動。這原本是美事一樁,但是這個活動辦在露天的草地上,當天又剛好是大太陽。殊不知「泡泡龍寶寶」如果曬太多太陽,會加重病情。而且舉辦場地的草地並沒有很平整,因此原本體力就不是很好的「泡泡龍寶寶」走在凹凸不平的草坪上便有跌倒的危險。
看到這則新聞時Teddy心中大膽假設一下,舉辦活動的負責人,思考的模式很可能是屬於傳統的「計畫驅動」(plan-driven)想法:
- 身為主辦單位,為了辦這場園遊會,我需要借一個場地。
- 身為主辦單位,為了辦這場園遊會,我需要邀請N個「泡泡龍寶寶」。
- 身為主辦單位,為了辦這場園遊會,我需要…
對活動承辦人而言,他關注的是原本「計畫中」所要完成的工作項目,是否可以「如計畫完成」。也就是說,專案個進度控管是依據「完成計畫的比例」來計算。至於完成每項工作之後的「實際成果」所獲得的關注就比較少。
***
從敏捷方法的角度來看,則是希望專案執行的思考模式要採用「價值驅動」(value-driven):
- 身為「泡泡龍寶寶」,我想要參加園遊會,因此我需要一個安全的場地。
- 我需要一個室內場地。
- 我需要一個平整的場地。
- 我需要一個有醫護人員的場地。
- 我需…
- 身為「泡泡龍寶寶」,我想要快樂的參加園遊會,因此我希望:
- 收到一張漂亮的邀請卡。
- 全家都可以參加。
- 可以提供交通接送。
- …
***
從「主辦單位」的角度來看,有時候不知不覺就落入「打勾心態」,把專案看成一個很大的check list,執行專案的過程就是想辦法把check list上面的所有項目全部打勾專案就算做完。從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可以強迫自己更加關注適合使用者情境的貼心需求項目。
計畫驅動與價值驅動,除了需要觀念上的改變,有時候嘗試一下換個方式來寫需求,也可以幫助鄉民們更主動的思考使用者的價值。
***
友藏內心獨白:Product Owner真的不好當啊。
我到覺得單純是感受力的問題,雖然說『價值驅動』好像有助於(半強迫)思考一些額外的需求,但相信我,對沒有感受力的人來說,不管用什麼方法,結果會是一樣的。
回覆刪除同意一樓的說法。我覺得這個例子的問題在於承辦人員的同理心或經驗不足,因此羅列需求時沒有考慮到使用者而忽略了系統該有的假設與限制。從這樣來看,不管用甚麼方法都可能造成專案失敗。不過,經驗是可以學習與複製的,下一次,同樣的方法,同樣的承辦人員,也許就會是成功的專案了。
回覆刪除也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來價值驅動與計劃驅動的差別。年底到了,就要打掉紅磚道鋪新的叫做計劃驅動;紅磚道老舊不堪破損嚴重,因此打掉重鋪叫作價值驅動。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