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04 10:03~11:03
正面思考,常保微笑
前兩天和朋友聊天…
朋友:你的部落格最近好像有人故意來鬧。
Teddy:有嗎?
朋友:就有人匿名留言,都是很負面的意見。
Teddy:喔,你是說〈不是Scrum也不是Kanban的問題,是Story有待加強〉這一篇的鄉民留言嗎?
朋友:這一篇特別明顯。
Teddy:我剛看到留言的時候也是很氣,整篇文章討論的是「很多時候應用方法失敗的原因不是方法本身的問題,而是應用者套用在不合適的情境,或是沒有依據方法建議去實踐。」但留言的鄉民卻要曲解為:「scrum/kanban成為方法論的唯一真理, 容不下其他看法的看法本身就是失敗」。
Teddy:不過我後來想了一下,可能不是每個讀文章的人都有留意上下文的語意。如果光讀到文章結尾的這段話:
『有些人導入Scrum或Kanban,但最後失敗,於是宣稱:「Scrum失敗了、Kanban失敗了、敏捷開發失敗了」。Teddy要說:「方法沒有失敗,是應用方法的人失敗了。」簡單的說,就是你、你的團隊、你的公司失敗了。』
的確有可能造成誤會。
Teddy:試想如果你的公司要導入CMMI(或ISO XXX),要求工程師做一大堆繁瑣的文件,最後搞得人仰馬翻。如果只看我文章結論的那句話,那是不是可以說:「CMMI(ISO XXX)方法沒有失敗,是應用方法的人失敗了?」如果你曾經被公司不合理的要求折磨過,光看文章的結論,你肯定會很不爽。
朋友:這…也是有這種可能啦。
Teddy:我覺得,就「CMMI(ISO XXX)方法沒有失敗,是應用方法的人失敗了」這一點來看,其實也有幾分正確性。因為在這個情境下「應用方法的人」是做決策以及輔助導入的顧問,並不是受命執行的員工。但第一線做事的員工總是不良政策的直接受害者,所以痛苦的感受最深。
***
Context(情境、上下文)界定了一個問題、討論或是解法的邊界(boundary),如果排除為反對而反對的情況,很多時候誤會的產生其實是兩造的腦中對於所討論議題的context與其所界定的boundary沒有獲得共識,討論當然也不會有結果(劃錯重點)。
在網路上,許多人都是未曾蒙面的「虛擬世界中的朋友」或是「路過進來看熱鬧的鄉民」,僅透過文字來認識彼此。在這種情況下,要清楚解讀出對方腦袋裡面那個context是什麼,有其困難度。所以,看到喜歡的就按個讚,看到不喜歡的就舉起心中的中指。此為正常現象,請安心服用。
***
友藏內心獨白:YA先生說要正面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