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價值鏈

Dec. 17 10:40~11:44

image

 

這個月上了兩門企業內訓的課,分別是Kanban與Scrum。連續上完兩門課,有種射鵰英雄傳中一燈大師幫黃蓉治病之後那種「功力全失」的感覺。這兩天待在家裡休息順便自我充電,讀了一本有關教練的書。讀著、讀著突然想起〈一個人的End-To-End〉與〈敏捷性從哪裡來?〉這兩篇文章內容。

記得20年前Teddy剛出社會寫程式賺錢的時候,當時自己主要處在軟體開發價值鍊/價值流(value chain或value stream)的「coding」與「testing(人工測試)」階段,頂多加上寫寫使用手冊。一開始主要的需求都是別人分析好的文件,如果對需求有疑問,要透過PM或是SA詢問客戶的意見。系統上線之後如果客戶有問題,也是透過PM轉達。

後來自己比較有經驗之後,被公司丟去「一個人負責一個專案」,從需求訪談、分析設計、實作、測試、軟硬體安裝、上線之後的維護,全部一個人搞定。當時覺得很苦,為什麼要把事情全部丟給Teddy一個人。現在想起來很感謝這段經驗,因為這是〈一個人的End-To-End〉的早期版本不要告訴別人

後來公司人變多,Teddy開始帶人,團隊成員除了軟體工程師以外,也有介面設計師。這時候問題又來了,怎麼讓這兩種人一起合作?為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繼續往價值鍊的上游邁進,看了一些流程、人機介面(HCI)的書,總算勉強找到一種可行的做法。

再後來,公司錢燒光了,被老闆朱先生抓去「找錢」,拜訪了不少創投或是其他公司老闆,推銷自己的公司與產品。當時Teddy想,怎麼這麼倒楣,又是我。現在回想起來,非常感恩有這樣的機會可以經歷軟體開發(公司經營)價值鍊的上游,而且還有「導遊(朱先生)」陪同,不是孤單的自由行。

***

工作7年之後回學校念書,有機會針對軟體開發價值鏈中不同階段做更深入的探討,像是物件導向程式設計(OOP)、物件導向分析與設計(OOAD)、軟體測試、軟體架構、資料結構與演算法、分散式作業系統、程式語言、個人軟體程序等,對於軟體開發價值鍊主要技術活動的「加值」,幫助很大。

在〈敏捷性從哪裡來?〉,Teddy提到「敏捷方法藉由推遲承諾、拓展上下游關係、cadence(節奏,或是iteration)與拓展DoD來提升敏捷性。」對於價值鏈中各項活動的深入理解,可以視為「拓展DoD」的一種實踐。從程式設計師為出發點,往上接觸分析設計、UX/UI、需求、開發流程、專案管理、公司營運,往下了解測試、維運、使用者回饋,可以算是拓展上下游關係。透過cadence或iteration達到持續、多次性的學習,可以累積層次。有了這些功力之後,遇事自然從容不迫,可以更動態、在最合適的時間點做出決策(推遲承諾)。

***

人生就是一場修練,每個人對於「人生價值鏈」的看法不同,修練的方向與深度自然也不同。有時候覺得,心靈的平靜感,好像來自於價值鏈的拓展與深耕(廣度與深度)。旅途中有幸遇到好的「導遊」同行,旅程可能會比較順利。有時一人獨行,孤獨卻也多了沉思與自省的機會。

結論就是,有事沒事多看書。

***

友藏內心獨白:這一集怎麼搞得好像星海羅盤挑眉質疑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