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14 06:23~07:35
有一次和一位朋友甲聊天…
朋友甲:我上課比較喜歡那種實戰型的,學到的東西可以立即在工作上直接套用。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只要工作上的問題和上課的例子不一樣,我就不知道要如何解決問題。
如果把學習看成是一種「理解設計」的過程(請參考〈設計的定義〉),Teddy覺得可以簡單將學習分成三種模式:
- 以Context為主:主要介紹學習領域的背景知識,也就是傳統所說的「理論課程」。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因為對於理論有非常深入的介紹,日後很有可能可以將理論應用在不同的問題領域裡面。缺點是因為缺少實際的應用案例,學習者可能搞不清楚學這些東西「有什麼用」,甚至影響學習的意願。
- 以Form為主:以實際案例來解釋所要教導的領域知識,也就是傳統所說的「實務課程」。這種模式的好處是提供具體的實際案例,因此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只要照著書或講義的步驟逐步操作,便可完成預期的學習目標。如果工作上所遭遇的問題與書或講義上的案例很類似,便可較快速的應用所學。缺點是只要工作上所遭遇的問題稍微與書或講義上的範例有所變化,學習者很可能無法自行加以調適與應用。Teddy認為朋友甲的問題就屬於此類。
- Context與Form並重:儘量平衡學習領域的背景知識以及實際案例介紹的比例,也就是傳統所說的「理論與實務並重課程」。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因為對於理論有基本的介紹,搭配實際的案例操作,可以提高將理論應用在不同的問題領域的機率,同時也兼顧了立即應用的需要。缺點就是對於只想動手做的人來說學習過程過於理論,而對於只想學理論的人,又會覺得課程過於實務。
***
Teddy自己的經驗,在大學的課程以上三種模式都有,但以第一種的比例最高。有些學校有業界實習課程,則是屬於第二種模式。有些課程則是包含一學期的專案實作,則比較類似第三種模式。至於畢業之後在業界所開設的課程,一般來說屬於第二和第三種模式,純講理論的比較少。
每種模式都有它的優點與弱點,如果覺得自己在某特定領域的實作很強,但卻總是缺少將問題抽象化之後看出問題背後根本原因的能力,這時候也許需要比較多一點的理論訓練。如果覺得理論知識已經足夠,但不知道如何實際應用在工作上解決特定的問題,就應該朝向多一點實做練習的學習模式。
***
友藏內心獨白:學習到的Form過於精確也是一個問題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