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談談XP(3b):Primary Practice

Mar. 04 14:00~15:32

螢幕快照 2014-03-04 下午3.46.36

 

前天介紹了Sit Together與Whole Team,今天繼續介紹後兩個XP Primary Practice:

  • Informative Workspace(資訊化工作區):俗話說:「從一個人的穿著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味」,同理可證,從一個團隊的工作環境也應該要看得出團隊正在進行的工作。這就是Informative Workspace的想法,就這麼簡單。任何對專案有興趣的鄉民,走入團隊工作區之後,都可以在15秒之內對於專案現況有大致上的了解。

可能嗎?有可能,請布置一個「資訊化工作區」。如何布置?最簡單的作法只要將story分類貼在牆上,例如:

螢幕快照 2014-03-04 下午2.50.05

 

也可以弄成Scrum的工作看板:

螢幕快照 2014-03-04 下午2.52.16

 

甚至是加上WIP的Kanban:

螢幕快照 2014-03-04 下午2.56.26

 

另外,也有人喜歡把story map貼在牆上:

螢幕快照 2014-03-04 下午3.20.16

 

總之,資訊要讓人可以一目了然就理解,不要把資訊藏在電腦裡面。把握住「Lo-tech, high-touch」的精神,不要變成「High-tech, no-touch」。

  • Energized Work(精力充沛的工作):這個實務做法在第一版的XP裡面應該是對應到「40-Hour Week(每周工作40小時)」。原本「每周工作40小時」這種說法因為給了一個固定的時間,比較容易遭到詬病。老闆:「下個禮拜產品就要出貨,難道這禮拜不能加班趕一下進度嗎?」員工:「我都已經得了重感冒,請個假也不行,難道一定要達到每周工作40小時才願意放過我嗎?」

當然不是,所以第二版的XP把說法改成「精力充沛的工作」,你要做多長的工時隨便你,但是必須要確定這是「有生產力的工作」以及「可以持久的工作模式」。假設你某一天喝了「蠻牛」可以工作14小時都很有生產力,但是連續一個月每天都要你工作14個小時,你可以確保每天都維持相同的高生產力嗎?應該很難,所以這就違反了「可以持久的工作模式」這個條件。

每個人的生理與心理可承受的每日工作時間都不相同,有些人也許可以持續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都還保持高效率(迷之音:誰?),有些人可能撐不到7小時就已經筋疲力盡了。有些 熊,像是「圓仔」更慘,玩個15~20分鐘就沒電了挑眉質疑。總之,確定自己投入工作的時間都是「有效的工作時間」,否則投入再多的時間,不但無法對軟體加值,還有可能降低軟體的價值(產生太多bug、code越寫越髒)。

***

友藏內心獨白:該休息的時候,還是要休息。

1 則留言:

  1. 看到「可以持久的工作模式」,突然有感而發

    某位經理喜歡用"有時寬有時嚴"的管理方式,來管理員工,他認為這樣才是「可以持久的工作模式」。

    沒有deadline的日子就不管人,而且會找部署聊天、談些工作抱負與理想,當碰到有deadline的時候,經理會說deadline是你們自己討論定出來的,要守信用做到,這時候就請自動自發加班(不算正式加班,因為是你自己做不完承諾)。

    說真的我想不太到比較好的說法來反駁這位經理,但總覺得他好像是在管理動物園不是在管理公司...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