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7 22:25~00:00
▲IEEE Software介紹,節錄自官網。
上禮拜某天有點空閒,看了幾篇刊登在今年IEEE Software雜誌的文章。看完之後挑了其中比較有趣的三篇連續三天在搞笑談軟工部落格上介紹,沒想到這三天部落格的平均點閱率成長100%以上,由此可見學術論文還是有不少鄉民有興趣(還是Teddy平常寫的文章太不好笑含金量又太低…Orz)。
念過碩士班的鄉民應該都有被指導教授要求讀學術論文的痛苦經驗,記得自己念碩士班剛開始讀論文的時候,先不說英文單字有很多都看不懂,就算是每個單字都查過字典,句子串起來也不知道在說什麼(論文的別名又叫做有字天書)。剛開始傻傻地以為只要一篇論文多讀幾次就會讀懂,殊不知除了英文障礙以外,更大的問題是缺乏該領域的背景知識(context)。
後來發現論文不是只讀你想讀的那一篇就好。每一篇論文都有參考資料,很多時候要去讀參考資料,累積背景知識增加理解能力之後,再回頭看論文就比較容易看懂。
***
相信大部分的研究生畢業後就不再閱讀學術論文,一方面是這些論文絕大部分需要付費,另一方面論文總給人「理論」、「不實用」的刻板印象。出社會之後,每天 抓寶可夢 加班都來不及了,哪還有時間去讀這些沒用的論文。
其實學術論文也是有分不同種類,有些是純理論,有些是偏實務類型。像是IEEE Software、IEEE Compute這兩本「雜誌」就屬於比較流行與偏實務的刊物,可以實際應用的機會很多。雖然現在很多資料在網路上都找得到,也有很多技術網站或部落格分享最新的技術,但對業界人士來說,讀學術文章(在此指軟體工程類的文章)還是有以下幾個用處:
- 正確性與完整性:想要了解某個新領域的最核心概念,例如DevOps、物聯網或大數據,如果可以找到刊登在學術期刊上的介紹性文章,通常可以獲得比較完整且正確的觀點。雖然網路上也充斥很多資訊,但這些資訊很可能不夠完整,更慘的是不小心看到詐神的文章,可能被錯誤觀念誤了一生。學術文章因為篇幅有限,所以必須用最精簡的敘述來說明,讓讀者可以快速了解重點。
- 實用性:軟工類的許多文章會分析比較業界多家公司的實務作法,或是分享自己公司(通常是大公司)的經驗。這些經驗可視為被驗證過的方法,實務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前瞻性:很多學術文章都是研究計畫的產出物,像昨天介紹的〈What Makes an Architect Successful?〉就是研究計畫的結果發表之一(無論國內外,做完研究之後不發表論文好像對不起出資者,下次可能就不容易拿到案子XD)。因此學術論文大都具備一定程度的前瞻性,而這種能力「市面上」可能還不是很普及,能學到就是你的,可以增加自己和別人的區隔性。翻成白話文就是,增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藉此抬高自己的身價。
- 省時間:什麼,讀論文可以省時間?你沒看錯,真的可以省時間。撰寫論文的人至少花了幾百個小時做研究、實驗、寫論文,你只要花幾個小時就可以吸收日月精華(好啦,讀慢一點後面加一個零,10幾20個小時應該可以讀完),可以節省大量自我摸索的時間。記得去年參加了一場兩天的DevOps研討會,雖然聽到不少對於DevOps的「定義」介紹,也學到一些工具的使用細節(這點很不錯),但兩天下來(實際上是一天半,最後半天有事先離開)對於DevOps的「整體感覺」沒有比閱讀〈DevOps: Making It Easy to Do the Right Thing〉和〈DevOps〉來的完整。這兩篇論文相信一般人都可以在一天(8小時)內讀完。
***
讀論文也不是沒有缺點,首先你要找到「合適的論文」來讀,有時候這比閱讀論文本身還要花時間。其次,讀論文是一種主動學習模式,需要花「腦筋」,不是只要 躺著 坐著聽別人灌資訊到你的腦袋,過程比較辛苦。
網路上的資料,你讀,我讀,大家讀。暢銷書,你看,我看,大家看。證照,你有,我有,大家有。剩下論文,沒人關注。
要產生區別性其實沒有很難。
***
友藏內心獨白:寫了這篇點閱率又要下降了。
對
回覆刪除(by 長期潛水的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