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4 12:10~13:58
▲意義即使用,節錄自《叛逆就是哲學的開始》
一般人在台灣從小到大的教育訓練過程,大都被灌輸只要能夠背誦「正確答案」就算是完成學習的目地。通常越聰明、背誦能力越強的人,能夠考上好學校。畢業之後靠著漂亮的學歷所帶來的暗示:「你是一個比別人聰明、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一定可以輕鬆找到好工作、好伴侶,從此順順利利過完一生。」
這一套價值觀在現代遭遇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很多事情,並沒有正確答案,於是有不少人(尤其是顧問XD)在回答問題的時候,第一句話都是:「不一定,要看情況」。
這種回答有時候會讓人覺得「很欠扁」,啊就問你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就直接告訴我答案就好了,幹嘛回答這種沒有答案的答案。不懂就承認不懂啊,什麼叫做「不一定,要看情況」?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你說「討厭」這兩個字的時候,請問代表什麼意思?
- 你非常厭惡、不喜歡某人或某件事物。
- 一對情侶在打情罵俏,此時的「討厭」並沒有厭惡的含意,是一種撒嬌用語。如果連續說出「討厭、討厭、討厭」,甚至帶有「喜歡」的意味。
以上淺顯的例子,相信非常容易理解。這種現象有一個哲學上的名稱,由哲學家維根斯坦所提出,叫做「語言的意義,取決於語言的使用」,換句話說,「語言的意義,是用情境來決定。在不同的情況下,語言的意思會有所改變」(參考《叛逆就是哲學的開始》,p. 240)。
故事還沒結束,除了「語言—>使用情境—>意義」以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於相同的話、情境,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意義。也就是說,文化背景,或是一個組織、團體的規則,會影響語言的意義。維根斯坦把這個觀察稱為語言遊戲。
***
扯了這麼多,把場景拉回軟體開發。Teddy在上「Scrum敏捷方法實作班」的時候一定會被學員問到:「Sprint planning meeting的時候,使用planning poker估算story point,如果團隊沒辦法獲得共識該怎麼辦?」要討論這個問題,必須要考慮:
- 使用情境:這是一個剛開始嘗試Scrum的團隊,還是一個有經驗的Scrum團隊?團隊成員的組成與背景如何?無法獲得共識的原因是什麼?
- 文化背景:公司以往對於估算的看法是什麼?是否把估算當成「軍令狀」並作為打考績的依據?團隊成員是否存在嚴重的「長幼有序」或是「官大學問大」的觀念(討論的主題我最有經驗,所以我的看法一定是對的)?團隊理解敏捷估算的目的嗎?
許多人在學習敏捷開發方法的時候,會把「語言—>使用情境—>意義」簡化成「語言—>意義」,形成「planning poker —>估算」(使用planning poker就等於估算)。不管團隊在什麼情境之下使用planning poker,全部賦予相同的意義。這種背誦「正確答案」的做法,只能算是最初淺的「形式上作敏捷(doing agile)」,離「變得敏捷(being agile)」還差很遠。
稍微好一點的團隊,知道「語言—>使用情境—>意義」,考慮到不同的應用情境,賦予planning poker不同的解釋。對於情境的認識,讓團隊慢慢從「形式上作敏捷」邁向「變得敏捷」。但這還是不夠。
要成為真正的敏捷,需要考慮文化背景,也就是從以往瀑布式思維轉變成敏捷思維,從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團隊合作,轉變成自組織團隊。
***
溝通、溝通,敏捷開發的人最喜歡講溝通。到底有哪些東西要溝通?也許可以從「哲學」的領域尋找一種可能的解答。
***
友藏內心獨白:哲學也可以很有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