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07 13:30~14:46
今年三月買了《讀書力》,讀完之後覺得寫得不錯便在網路上推薦這本書。後來Erica說《如何閱讀一本書》也在談類似的主題,而且這本書第一版在1940就出版了,現在還在賣代表是經典好書。
三月買了《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後一直沒時間讀這本書(好諷刺XD),前幾天Erica說這本書第一章提到「閱讀的目標」有兩點:
- 為獲得資訊而讀
- 為求得理解而讀
這個觀點引起Teddy的興趣,今天就來談談「閱讀的目標」。
***
讀一本書,如果書的內容都看得懂,能夠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這種閱讀的效用就叫作「獲得資訊」。這表示讀者和作者的腦袋所想得是一樣的,書中的資訊只是將讀者尚未讀書之前,作者與讀者共同已知的東西傳達出來罷了。
讀報紙、看壹週刊或讀一些管理類的書,大多屬於獲得資訊的閱讀。這種閱讀雖然增加了知識的廣度,但不一定能夠增強理解力。
如果讀書的時候發現書中所要表達的東西超出自己所能夠理解的範圍,翻成白話文就是「看不懂書中在講什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可以看懂這本書,就代表書中包含了可以讓自己增進理解力的東西。為了提升「理解力」所進行的閱讀,稱為「為求得理解而讀」。
***
要怎麼看懂自己不理解的東西?一種常見的作法是請教別人書中的意義,或是透過閱讀其他書籍來了解,例如看不懂GoF的《Design Patterns》改讀《大話設計模式》,然後再回頭閱讀《Design Patterns》。這種透過「外力」增進理解力的方法,在《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定義,都不算是「真正的閱讀」。
依據書中定義,真正的閱讀(閱讀的藝術)代表:「一個憑藉著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這個標準好高,這本書還沒看完,Teddy也不知道要如何完全不靠外力來讀懂一本自己原本看不懂的書。
***
為獲得資訊而讀,就好像和朋友喝咖啡聊是非,可以增加自己「八卦消息」的廣度,但對於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加有限。但這種閱讀也不是完全沒有意義,廣度的增加算是一種情境或背景知識(context)的累積(聊八卦多知道一些人情事故)。當遇度無法理解的書籍內容時,廣度所累積的背景知識有時可以幫助突破理解的關卡。
比起為獲得資訊而讀,為求得理解而讀的困難度就高很多,而且要求讀者必須具備更主動與專注的學習力。Teddy自己的經驗,大都屬於需要借助外力的方式來增加理解力。如果一本書讀不懂,就透過閱讀相關書籍來求得突破。現在資訊發達,除了讀更多書以外,也可以在網路上尋找文字或是影音(演講、視頻教學)參考資料,或是直接去上課或參加研討會等活動。
「借助外力」聽起來簡單,但實際上並不是那麼簡單。例如,Teddy非常喜歡建築師Alexander所寫的《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但是書中有些內容怎麼讀都不懂。例如最後一章提到學習pattern的最後一步,就是要忘掉它。把所學過的pattern全部忘記,就是學習pattern的終點。這種想法一點都不科學啊?!有人說這和老子的思想很像,好吧,去讀《老子》。但是,《老子》更玄,更是看不懂,這個關卡就一直懸在那裏。
N年後讀了《史上最強哲學入門》,又讀了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的書,慢慢理解「道可道、非常道」,「無我」、「空」、「平常心是道」的概念。再回頭思考原本的懸案,才慢慢體會箇中道理。
***
「為求得理解而讀」是一種挑戰自己思考極限的遊戲,也是累積「層次」的過程。旅途雖然艱辛,但一路上的風景非常優美。憑自己的力量終於到達終點的那種快感,更是無法透過別人轉述而獲得,只能親自體會。
如果你的閱讀以及各種形式的學習都讓你覺得「很簡單」,我全部都懂了,那表示你僅收集資訊,而沒有提升理解力。定期找點自己看不懂的東西,挑戰自己的理解力。除了身體,腦袋也是需要經常運動。
***
友藏內心獨白:我就是不想運動啊…Orz。
***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