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你怎麼沒說我知道的標準答案?!

Oct. 26 22:27~23:16

螢幕截圖 2015-10-26 23.09.43

 

故事1

有一位朋友問了一個有關Scrum的問題…

朋友:你說story的大小需要切割成一個sprint可以完成的尺寸,但是如果有些story的實作方法不確定,還包含需要研發的部分,那怎麼辦?

Teddy:你可以先寫一個technical story做為這個研發工作的代表,等確定研發成果之後再著手實作原本的user story(通常會分開在不同的sprint進行)。

聽完Teddy的解釋之後,朋友似乎不太開心…

朋友:我覺得你好像沒講到重點,人家國外敏捷開發有一種做法叫做spike,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Teddy:你知道什麼是spike嗎?

朋友:知道啊,就是可以用來解決我剛剛所提出問題的方法。

Teddy:那跟我說的有什麼不同?

朋友:你說的是technical story,不是spike。

***

故事2

幾個禮拜前在北科大上課,課程內容講到Scrum。

Teddy:前兩個禮拜已經介紹過iterative and incremental(迭代與增量)開發方法,也知道Scrum是一種迭代與增量開發方法。現在假設每個迭代的長度是兩週,大家先不用管Scrum規範了哪些活動,我們在「公堂之上大膽假設一下」,如果是你,你在每個迭代的開頭要做什麼事?

經過一番討論之後,大家獲得一個結論:「每個迭代的開頭要討論接下來這個迭代預計開發什麼功能(what),以及要如何開發(how)。」

Teddy:這兩個活動在Scrum裡面稱作sprint planning meeting part 1與part 2。

***

Teddy一直很喜歡建築師Alexander所創的「Quality Without A Name(無名的特質)」這個詞。當你具備認識、領悟、體驗到某種Quality(特質)的能力,這時候Name(名字)就不再(那麼)重要。若你只追求記住、背誦、嘴砲各種「Name」,而忽略背後原本所代表的「Quality」,變成了「A Name Without Quality(無特質的名)」,這時候Name本身也失去它的意義。

先不扯什麼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就拿軟體開發來說。相同或相近的觀念、做法,經常因為解釋的人不同,而給了不同的命名(大家都想自創武功當一代宗師XD)。如果光是記住名字(名詞),但沒有弄清楚這個名字背後真正的定義(含意),到頭來學習成為不斷被各種名詞打臉的痛苦經驗,對解決問題本身並無太大助益。

***

友藏內心獨白:被打完臉之後,接著再拿這些名詞來打別人的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