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發問乃是設鏡

June 12 22:30~23:25

image

 

今天下午找了間咖啡店讀鈴木大拙的《悟性的提升》,讀到書中的一句話「發問乃是設鏡」,腦袋好像被打了一下。Teddy自己常說「Scrum是一面照妖鏡」,許多談論教練方法的書也提到「教練是一面鏡子」。好的鏡子反映出現況而不擅加評論,不好的鏡子(哈哈鏡)扭曲面貌,引人發笑。

鈴木大拙的這句話讓Teddy想起昨天介紹的焦點討論法(Focused Conversation,又稱為ORID),透過四個層次的引導性對話,試圖獲取團體內在真正的想法。焦點討論法,其方法本身很簡單,但依據Teddy自身幾次的經驗並沒有特別感受到它的威力。讀了《學問—100種提問力創造200倍企業力》之後,發現這個方法最難的地方有可能是以下三點:

  • 引導者如何設計問題。
  • 引導者和與會者在活動之中互動的臨場反應。
  • 與會者的組成。

如果焦點討論法的目的是要藉由引導者的提問來了解團隊的想法(映射出團隊的想法),則如何透過發問(設鏡)來照出團隊內心的想法就變得非常重要。這個提問技巧絕對不是只有「儘量不要問封閉式問題(例如Yes/No問題),多問開放性問題」那麼簡單。Teddy不是焦點討論法的專家,單純「紙上談兵」來看,覺得有幾個觀點可以思考:

  • 焦點討論法的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需要設置「幾面鏡子(幾個問題)」?鏡子的數量太少,怕涵蓋率不夠,映射不出所要探討議題的樣貌。數量過多,不但需要耗費很多時間討論,也可能過於發散,無法聚焦。
  • 鏡子的大小(尺寸)應該是多少?大鏡子可以照出大範圍的景色但可能會忽略細節,小鏡子容易聚焦看到細節但不易看到全局。
  • 以上兩個問題讓人想到一個更根本的問題,設置鏡子的目的為何?是為了拓展視野、綜觀全局、照出死角,還是觀照自身?

***

「設鏡」真的沒有那麼簡單,一不小心沒處理好,鏡子還會割傷人(迷之音:照出碎滿地的玻璃心XD)。寫到這裡突然想到,應該去找一些如何「設鏡」的書來看一下,對於促進溝通應該很有幫助。

***

友藏內心獨白:「提問」該寫成pattern languag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