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Scrum好還是Kanban好?

June 22 14:07~14:50

螢幕截圖 2016-06-22 14.52.39

▲圖片節錄自Google搜尋結果

 

在上周末的「Scrum敏捷方法實作班」,有一位學員A敘述他們部門的現況,然後問Teddy如果要在公司導入Scrum應該如何進行。聽完學員A的描述,Teddy當下覺得「你們的狀況好像比較適合跑Kanban(看板方法)耶」,但因為人家是來學Scrum的,還是把導入Scrum需要注意的事項跟對方說明。

另一位學員B和Teddy談到「敏捷已死」的話題。敏捷也好,Waterfall(瀑布式流程)也罷,都只是一種「命名」或是「分類」的方式。重點不在於名稱本身,而是這個名稱背後所代表的那個「本質」。敏捷與Waterfall難道是兩個沒有交集的世界嗎?未必,在敏捷方法中,還是看得到Waterfall以及up-front design(事前設計)的影子,只是「影子長短」和原本在Waterfall世界中不太一樣而已。在Waterfall中也並非無法敏捷,端看如何應用。

就算是敏捷(與精實)方法本身,都存在著各種不同的派別。XP、Scrum、Kanban等比較流行的方法,彼此之間包含的成份比較多,只是表達與落實的方式略有不同。

「名字」本身並不是最重要,重點在於是否了解事物背後的本質,了解之後就可以拋開這些名字所帶來的限制與約束

***

建築師Alexander在《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書中提到一種修練的方式,最後目標希望達到Quality Without A Name(無名特質),也就是開悟、看到事物本質的境界。但是,要達到這個境界並不容易,所以Alexander提出可以透過個別pattern所形成的pattern langauge來感受「無名特質」。Pattern就是名字,就是分別心。學習pattern只是一種「方便」,一種工具,一但體驗到Quality Without A Name便可將這些pattern忘記。

以下為Teddy在公堂之上的大膽假設,鄉民們姑且聽聽就好。Teddy認為Alexander的看法和禪宗所說主張理解必須透過體驗的想法很接近。坐禪、念經、守律、公案,這些就好像一個個pattern一樣,都只是「方便」,而非目的。一般人很容易陷入「以手指月,誤把手當月」的表象,把手段誤認為目的。

「朝三暮四」這句成語很多人都聽過,用來比喻人三心兩意,無法下定決心。在《史上最強哲學入門》這本書,對「朝三暮四」有哲學方面的解釋:

無論畫出何種分隔線,原本的世界都不會改變。沒有減少什麼,也沒有增加什麼。但人類卻為了減少與增加、少與多、死與生而大驚小怪。那樣的分隔線,其實都是自己畫的,在本質上,大驚小怪全都是自導自演而已。

***

有人說,新創公司不適合Scrum,應該使用Kanban。也有人說,新創公司就是應該使用Scrum。看似矛盾的言論,也許正反映「不適合就是適合,適合就是不適合」這種非二元論的思想。

莊孝為內心獨白:本來就沒有Scrum、Kanban,是人類擅自區分。敏捷已死?殊不知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不生不死,不死不生。

***

友藏內心獨白:快變邪魔歪道了…Or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